Thứ Sáu, 12 tháng 10, 2012

淨土宗



 淨土宗
1. 净宗之教起所因
2. 教相判释
3. 天台判教系统
4. 华严判教系统
5. 净宗的判教
6. 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
7. 淨土經典的傳譯
8.淨土信仰的踐履(jiàn lǚ)

1.净宗之教起所因
  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,從佛教發展史上來說,具有宗教精神,又能表現宗教情懷和理想者,可謂惟有淨土宗。為中國歷來最普遍和最多人信仰之佛教派系,所謂:“家家觀世音;戶戶阿彌陀”。其影響之深,可見一斑。
淨土思想雖然屬於佛教的念佛實踐法門,不以理論為主,但淨土是有經可依,有論可尋,有經論即有教義,故雖屬實踐法門,卻有其思想的來源,或所謂立教稱宗的根據。
淨土思想的淵源,可追溯源於佛陀時,釋迦牟尼佛於耆闍崛山說法時,在《法華經.化城喻品》中稱:“第九王子,成就阿彌陀佛。”、“......西方二佛,一名阿彌陀,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。”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品》說:“若有女人聞是經典,如說修行,於此命終,即往生安樂世界阿彌陀佛,大菩薩眾圍繞處。”說出往生淨土之事實。其次佛陀在王舍城祇園說法以後益加顯著,在《華嚴經》中普賢菩薩告善財童子說:“我臨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而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”。非常明確地顯現出往生淨土的思想。淨土思想的形成及念佛往生的理論,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各種經典中,都有論及,其數量浩瀚,則不勝枚舉。
觀無量壽經說
全一卷。劉宋.元嘉元年(公元二二四年)開始翻譯,直到公元四四二年完成。彊良耶舍譯。又稱觀無量壽佛經、無量壽佛觀經、無量壽觀經、十六觀經。略稱觀經。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。淨土正依三部經之一。內容敘述佛陀時代,由王舍城王宮為背景,世尊特為皇后韋提希(wéi tí xī)夫人開示淨土的往生法門。當時太子阿闍世(ā dū shì)受其惡友提婆達多的煽動(shān dòng),發生政變,奪取王位。頻婆(pín pó)娑羅王被幽禁在七重牢獄中,不與飲食,任何人不准探望,只許夫人可以接近。夫人憂傷不已,唯有每天洗淨自己身體,將一些酥蜜(sū mì)  (gǔ fěn)粉等類塗在身上,或在裝飾品中藏些葡萄(pú táo)汁之類,令國王充饑。阿闍世太子本以為父王不久將會餓死,豈知母后破壞自己弒父奪位之計呢?故當他聞悉後,擬弒(nǐ shì)害母后,宮中家臣月光和侍醫耆婆(shì yī qí pó)的進諫,終以幽禁作()。韋提希夫人悲嘆萬分,感業障深重,立即向佛陀的所在地,耆闍崛山遙拜(qí dū jué shān yáo bài),請佛慈悲救拔(jiù bá)。佛陀有感,隨帶阿難和目犍蓮現神通力到宮內牢中,為夫人開示現西方極樂淨土,並說修三福、十六觀法和九品往生之法
淨土教義之東傳,始自後漢靈帝光和二年〈即元一七九年〉,支留迦讖譯出《般舟三昧經》開始,西晉時期竺法護、支謙等譯《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、康僧鎧之《佛說無量壽經》,彊良耶舍譯之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,後有姚秦.鳩摩羅什譯出《阿彌陀經》等淨土的經典,相繼而來,僧俗漸生信仰,其中以東晉.慧遠大師,在廬山結白蓮社,創立蓮宗,與陶淵明等大德居士,精修念佛三昧,是為淨土宗在中國作有系統性發展,所以被認為中國弘揚淨土的創始者。其後曇鸞、道綽、善導、慧日、承遠、法照、少康、延壽、省常、元照、蓮池、德清、藕益等大師,各朝代皆諸師輩出,各有章疏或著述,闡揚淨土教義。
因此淨土的信仰,在唐代開始被受推崇,晚明後,弘揚淨土者,可說特盛。淨土義理由印度傳來中國,教化甚盛,天下歸宗。淨土思想在中國流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,盛行不衰,而且深入民間,形成了中國突出的宗派。近代則以印光大師為淨土宗的一代宗師,提倡致力,勸人持名念佛,稱述淨土易行道。
2. 教相判释
  教相指如来一代时教之相状;判释是判断经论的旨趣,解释经论的义理,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浅深。意在方便学人,俾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目、浅深次第,洞然心目,进修有据。
  早在古印度佛典中,已有简略的判教萌芽,如《 法华经 》分大小二乘,《 楞伽经 》分顿教渐教,《 解深密经 》列出有、空、中三时,《 涅槃经 》标明乳、酪、生酥、熟酥、醍醐五味等。虽未明确提出判教,实已具备了原初判教的雏形。
  佛教传入我国,至东晋晚期,传译尤盛,大小乘各种经典次第迻译。如果不把经典条分缕析,给以时教宗趣的合理辨析,势必给学人带来头绪纷繁,无从抉择的困惑。于是判教应运而生。迄至南北朝,判教体系有十八家之多。其中著名的有“南三北七”的十家判教。自唐以来,得到佛学界认同共遵且体系较为完备者,是天台与华严的两家判教。兹拟天台判教系统、华严判教系统、净宗祖师之判教三方面,略施讨论。
3. 天台判教
  天台判教系统始于南岳慧思禅师,整理甄别诸多典籍,立天台教观。其后的智者大师,仰承南岳慧思禅师之遗绪,在分析研究“南三北七”判教主张的基础上,提出了五时八教的判释系统。其五时是:一华严时,二阿含时,三方等时,四般若时,五法华涅槃时。五时中,华严、阿含、般若、法华涅槃,依所说的经名立时,方等时就所说的教法立时。
  五时教判,有别有通。别五时,历然有序。通五时,因众生的机感不齐,故教法通于五时。其根机最钝的声闻大众,必须经过上面别五时的调停与陶铸,才能入于一佛乘实相;而根性利者,不必经历五时,有的经历四番或三番的陶铸与调停,甚至随遇一法便可悟入一乘之理,因而,通五时义得以成立。蕅益大师特别注重通五时的意义,认为佛陀说法是神力自在,任运度生,根据实际情况而设方便之教,不可思议;虽有五时的区别,然绝不受五时所局限。
净宗经典在别五时中,属方等时,然更多的是表现为通五时义。
第一华严时,善财童子遍参知识,首先于德云比丘座下,得闻念佛法门,末后于普贤菩萨座下,蒙其威神加被,所证者与普贤等,与诸佛等,是为等觉菩萨。普贤乃以十大愿王,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以期圆满佛果。证知净宗念佛法门,实肇始于华严,广被大机利根的菩萨。
  第二阿含时,原始典籍处处内蕴净宗萌芽,阿含时的声闻众,如憍陈如、舍利弗、大目犍连、阿难等,均在灵山法会上,聆听净宗妙法,发愿求生极乐国。
      第三方等时,净宗无上大法,始唱于华严时,此需大机上智所见,二乘尚不见闻,何况凡夫众生。直到方等时,释尊特为专说净土三经,以冀若凡若圣之三乘根机,现生出离生死苦海,往生净土,究竟成佛。是故方等经典,处处指归净土。密部经咒,悉皆护持行人往生极乐。
  第四般若时,《 般若 》为众经母,大小乘显密诸教,无不从此流出。《 大般若经 》六百卷,义富文繁。龙树菩萨造《 大智度论 》释之,谓佛说此经,欲令众生修念佛三昧,得增益故。真空妙有,相得益彰,是故般若系经典每多敷衍净土。
  第五法华涅槃时, 法华 》纯圆独妙,经中开示女人受持斯经,往生极乐世界,用作未来众生的榜样。又云:“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。”与念佛法门,异曲同唱。
    由上证知,净宗念佛法门在五时圣言量中,彻始彻终,通前通后,无不从此法界流,无不还归此法界。净宗念佛法门称佛本怀,是故释尊多次宣说,重重诲勉,具通五时。
   八教:内容与形式的判属
  根据上述别五时与通五时的诠释架构,天台家又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判立为八教。从内容上分化法四教,从形式上分化仪四教。化法四教譬如药味,化仪四教譬如药方,二者相资而用,方能起到疗病救苦的效用。兹分述如次:
  1、化法四教
  释尊五时说法,应病投药,于一佛乘,开为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,普应群机。藏教即小乘教,通教是三乘同禀之教,别教独被界外菩萨,圆教是大乘圆妙之教。
  以化法四教作参照坐标,净宗念佛法门正属圆教,是释尊称性圆融圆满之教。莲池、幽溪、蕅益三大师皆判《 阿弥陀经 》为圆教。求生净土被上根,净宗念佛法门是大乘菩萨所修。临命终时,带业往生,即得阿惟越致。蕅益大师赞云:“(念佛法门)阿伽陀药,万病总持,绝待圆融,不可思议,《 华严 》奥藏,《 法华 》秘髓,一切诸佛之心要,菩萨万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(指《 阿弥陀经 -)。”蕅益大师慧眼点示,《 法华 》之纯圆,《 华严 》之全圆,其秘髓与奥藏,皆不出阿弥陀佛所示念佛法门之外。
    幽溪大师云:“圆顿法门,亦必须先开圆解,而次修圆行,破三惑,而方证圆果,以阶不退(不退转位-)。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,以之为开解生信,七日持名,一心不乱,以之为造修行门,临命终时,即得往生,以阶跋致(阿鞞跋致)……故知此经(指《 阿弥陀经 》——注)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。”幽溪大师将念佛法门喻为无上醍醐,确证净宗正是契理契机最极圆顿之圣教。
  净宗正属圆教,同时亦具摄藏通别三教。《 无量寿经 》与《 观经 》中,皆有往生者得须陀洹乃至得阿罗汉果。藏教行人,趣证偏真涅槃,按其种性,不应生起佛道根芽,而阿弥陀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,摄受小乘行人往生西方净土,必当以威神愿力生起无上菩提心。善导大师云:“十方众生,修小乘戒行,愿往生者,一无妨碍,悉得往生。但到彼先证小果,证已即转向大(大乘-);一转向大以去,更不退生二乘之心,故名二乘种不生。”凡通教与别教行人,亦无有越出净宗念佛法门之外者。证知净宗念佛法门普度九法界众生往生净土,疾速成佛,乃真确之实语。
  2、化仪四教
  从教化方法层面,可分为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四教。顿教,是指不用渐进,直接宣说一佛乘真理。渐教,为了方便诱导钝根初机,由浅入深,从小至大,引入大乘。渐教包括阿含、方等、般若三时的教法。秘密教,佛不思议神通之力,令大众同会听法,所闻各异,隐密赴机,彼此得益不同而互不相知。不定教,佛不思议神通之力,令同会听法之众,或闻小法而证大果,或闻大法而证小果,彼此相知,得益不定。
  以化仪四教作参照坐标,净宗念佛法门属顿教。念佛法门是释尊称性极谈,欲令一切含灵往生净土究竟成佛,其间没有宛转委屈。凡夫信愿持名,带业往生,横超三界,一生成办,永不退转无上菩提。如能至心信受奉行,不必遍历三乘,久经多劫,不越一念(一念契入弥陀愿海),顿证菩提。念佛圆顿大法,致令韦提希夫人现生横超三界,上品上生。又《 观经 》末品所载五逆十恶众生,称名便登极乐。非极顿之教,何能有此功用?
  净宗念佛法门亦方便地含摄渐教、秘密教、不定教的教化方法。对于耽恋世乐的众生,《 无量寿经 》极言五恶五痛五烧之苦,明示六道苦乐因果,调伏教化众生,令持五戒十善,以培福慧,激扬凡夫众生厌离娑婆、欣求净土之心,成办出世大事。这类教化方法应属渐教的范围。净宗念佛法门广大微妙,各类众生随其根性听闻到相应之法,各各领解获益,诚如《 无量寿经 (唐译)所云:“世尊能演一音声,有情各各随类解。”十方世界的凡夫与菩萨听闻念佛法门,闻阿弥陀佛名号,各有法益。此乃秘密与不定二种教化方法的体现。
  综上所述,天台五时八教是一个完整合理的判教体系。以此为参照系,亦可明了净宗在一代时教中的地位、性质与作用。净宗正属圆顿之教,同时又圆摄圆超五时八教。如来正说,教内真传,超情离见,不可思议。
4.华严判教系统
华严宗作为中国佛学之大成,亦表现为判教与法界观。华严宗的三时五教,依照《 华严经 》的义理,卓然而成一周密而合理的判教系统。三时五教的判释,肇始于华严初祖杜顺大师,集大成于华严三祖贤首国师,兹分述如下:
  一、三时:时间维度的判属

  《 华严经 》以日出日没为譬喻,显示如来始从成道,终至涅槃,先后说法之次序,即日出先照时、日升转照时与日没还照时。三时佛教各有特色,先照时称为无上根本法轮,转照时称为依本起末法轮,还照时称为摄末归本法轮。与五教判分亦具对应关系。
  净宗正属日出先照时,因为《 华严 》末后一著,乃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,导归西方极乐世界。上根利智直下承当,发愿求生。钝根众生如聋如盲,杜视绝听。释尊以大悲普度之心,于第二日升转照时,专说净土三经,以念佛法门普应三根,俾令有缘众生往生净土,究竟成佛。又于第三日没还照时,在法华会上,重申净宗,追溯两土世尊因地历史,劝勉大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。证知净宗念佛法门条贯三时,重重宣演,只是众生根机不同,致有隐显之别。
  二、五教:内容的判属
  华严五教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,与天台八教有同有异。华严判教是在继承天台判教的基础上,面对禅宗鼎盛、法相宗异军突起的状况,所建构的新的判教体系,以成华严宗之五教十宗(天台设化仪四教,华严相应立十宗),从内容到形式,更为完备。五教为小乘教、大乘始教、大乘终教、顿教、圆教。
  净宗在五教中,正属顿教与圆教所摄。净宗念佛法门,信愿持名,即得往生净土,一生成办佛果,疾超速证,非渐教迂回屈曲可比,故为顿教所摄。
  莲祖基于贤首五教的立场,判释《 阿弥陀经 》所示念佛法门正诠顿教,兼通终教与圆教。何谓摄于顿教呢?原由有二:其一,从取证佛果来看: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,从初发心直至成佛,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,乃至历三大阿僧祇劫方得成佛,其事甚难,其道甚远。今此持名念佛,乘佛愿力,即得往生,既往生已,即得三不退(阿鞞跋致),可谓弹指圆成八万门,一生取办僧祇果。如将法王宝位,直接授与庸劣凡夫。不历阶级,顿超直入,非渐教迂回屈曲之能比拟。其二,从修证方法来看:顿教之旨,一念不生即名为佛。今此持名念佛正谓无念,良由一心执持名号,则不以有心念(能念之心本体自空,所念之佛了不可得),不以无心念(能念之心惺惺不昧,所念之佛历历分明),不以亦有亦无心念(有处全空,空处全有,互夺两亡,故非双亦),不以非有非无心念(因有念显无念,因无念显有念,互成双立,故非双非)。离此四句,更有何念?虽然名为念佛,实乃无念之念(由体起用),念而无念(摄用归体),是名一心。是故持名一心不乱,与一念不生无二无别。是故《 阿弥陀经 》正属顿教。
  何谓兼及终教与圆教呢?大乘终教开显中道妙有,定性阐提皆当作佛,称合大乘至极之说。今净土法门以一切众生(蠕动蜎飞乃至阿鼻众生)念佛,定当往生成佛,即定性阐提皆作佛义。
  圆教乃圆满无缺圆融无碍之谓。《 大方广佛华严经 》乃释尊成佛之初,为法身大士称性直谈的大不思议妙典。事事无碍法界具摄十玄门(通过此十种玄妙之门,能契入华藏世界无尽性海),彰显圆教秘藏精髓,为《 华严经 》所独具。而《 华严 》十玄门亦体现在大小《 弥陀经 》中( 无量寿经 》称大本)。是故《 华严经 》全圆、《 弥陀经 》分属圆教。(会通二经圆融玄境,略有十同)
5. 净宗的判教
古印度与中国的净宗祖师,以净宗理念审视释尊一代时教,建构出诸种颇具特色的判教系统,其中以龙树菩萨、昙鸾大师、道绰大师、善导大师的判教较为突显,对后世影响较大,兹分述如次:
    一、难行道与易行道
  龙树菩萨在《 十住毗婆沙论 》中,注重行人获阿惟越致(不退转)的必要性,以防堕入声闻、辟支佛地,乃至在凡夫地无量劫轮转之险况。论云:“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未得阿惟越致,于其中间,应不惜身命,昼夜精进,如救头然。”然而,获至阿惟越致地,甚难久远乃可得,非怯弱下劣之人所能为。释尊为普度众生,广开方便之门。《 十住毗婆沙论 》云:
  “佛法有无量门,如世间道有难有易,陆道步行则苦,水道乘船则乐。菩萨道亦如是,或有勤行精进,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。”
  在这里,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效能方面,提出了判教的标准,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,概分为两类:一者难行道,靠自力勤修戒定慧,于无量劫捍劳忍苦,次第破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竖出三界,历劫修证,如陆道步行到达目的地,千辛万苦,是为难行道;二者易行道,信愿称名,仰赖佛力,悲愿加持,往生净土得至阿惟越致地,疾速圆成菩提,如水道乘船,扬帆顺风,疾抵彼岸,安隐快乐,是为易行道。
  昙鸾大师承继龙树菩萨的判教,并加以独创性的诠释阐发。《 往生论注 》云:
  “难行道者,谓于五浊之世,于无佛时,求阿鞞跋致为难。此难乃有多途,粗言五三,以示义意:一者外道相善,乱菩萨法(诸多宗教亦具慈善的表相,混淆离生死苦、得涅槃乐的菩萨法——注);二者声闻自利,障大慈悲;三者无赖恶人,破他胜德;四者颠倒善果,能坏梵行;五者唯是自力,无他力持。如斯等事,触目皆是。譬如陆路,步行则苦。易行道者,谓但以信佛因缘,愿生净土,乘佛愿力,便得往生彼清净土;佛力住持,即入大乘正定之聚。正定,即是阿鞞跋致,譬如水路,乘船则乐。”
  昙鸾大师详陈于五浊之世无佛之时,求阿惟越致的五种困难,障碍菩萨修行,从反面显示出易行道的殊胜。这是昙鸾大师依据《 无量寿经 》与《 往生论 》的教旨所创发的观念,是将古印度净土教加以本土化、时代化的善巧诠释。
  由是,他力本愿的理念与对易行道高度自觉的倡导,构成了中国净宗的主要特色。这一特色亦是在继承龙树菩萨判教基础上,加以中国本土化的独创。饮水思源,龙树菩萨亦被推尊为净宗祖师。
    二、  圣道门与净土门
  道绰大师继承龙树、昙鸾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,根据佛法三期法运说,加以进一步的诠释,提出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分。
  何为圣道门?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,入圣得果之法,名为圣道门。何为净土门?称念名号,乘佛本愿,往生净土,入圣得果的教门,称为净土门。
  圣道与净土二门,同为释尊金口所宣,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然时机与教法是否相应,弘学佛道者不可不察。若教法契合时机,则易修易悟;若根机、教法与时代相互乖悖,则难修难入。圣道门去佛时遥,且理路深幽,今时末法钝根众生难以解悟。圣道门中有大、小二乘之别,大乘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,教人证悟,凡惑众生难以下手。小乘修入见道、修道位,断五下分结,证阿那含果;断五上分结,证阿罗汉果。今时无问道俗,难得其人。际此末法五浊之世,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。是以诸佛大慈,劝归净土。纵使一生作恶,临命终时,十念相续称佛名号,一切诸障自然消除,定得往生。故知念佛正是适应今日末法时机之殊胜教门。道绰大师广引经论,劝勉大众舍难行道,依易行道,以起心立行,愿生净土之自力,仰赖阿弥陀佛大愿业力,往生彼土,速疾出离生死轮回,三界火宅。
  由上可见,道绰的判教,继承了龙树、昙鸾判教的基本精神,加进了末法思想与时教相应的视界,强化了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的必要性,为他力本愿的净宗理论注入更为强劲的活力。
  善导大师进一步光大他力本愿的净宗理念,宣示:“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。”释尊一代时教可以判分为渐教与顿教二种。在娑婆世界入圣得果法,称为渐教(即难行道,圣道门);往生西方净土入圣得果法,称为顿教(即易行道,净土门)。释尊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,是针对正法与像法的众生断惑证真而说,末法众生依之修学证悟不易。唯有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,乃是释尊为五浊恶世的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。鉴于末法时期,邪知异说纷呈,善导大师预警劝示:“仰愿一切行者等,一心唯信佛语,不顾身命,决定依行。佛遣舍者即舍,佛遣行者即行,佛遣去处即去,是名随顺佛教,是名随顺佛意,是名随顺佛愿,是名真佛弟子……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,唯可深信佛语,专注奉行;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,以为疑碍。抱惑自迷,废失往生之大益也。”殷勤劝勉,苦口婆心,吾人当依教奉行。
  综上所述,净宗祖师的判教,抓住净宗心要特质,予以阐发,建构参照坐标,条分缕析一代时教,豁人心目,巩固行人净业信心,说理圆融,推崇本宗并未贬抑他宗,对净宗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弘扬,贡献甚大。
  透视净宗祖师的判教,可以感知到他们共有的愿心:欲令一切众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以先避娑婆秽土之险恶,轮回之可怕,因而不惮重重劝勉。这种超出常格的强调,实称两土世尊的本怀。阿弥陀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,皆使往生其国,悉令证得佛道;既作佛已,分身他方世界,转相教授,转相度脱,如是辗转,不可复计。是故净业行人将求生净土当作头等大事来办,是契合阿弥陀佛心愿的。净宗祖师于此苦口婆心地阐扬,无非代佛弘化。通过教相判释的讨论,吾人更能明了净宗在一代时教中的地位与作用。由此巩固对念佛法门的决定信心,成办无量劫来未曾解决的生死大事,何幸如之!
6. 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
7. 淨土經典的傳譯
8.淨土信仰的踐履









Không có nhận xét nào:

Đăng nhận xé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