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ứ Ba, 12 tháng 3, 2013

bài dịch của lớp trung quốc


太虛大師的革新中國佛教

建僧大綱 

Thầy Lệ Thân
以現代中國為範圍 僧、是本來有的;僧之制度,也是本來有的。故現在所建議的,須加兩種限制: 
一、講現代者,指現在的時代而言。僧制、為僧伽所依據的法則,大至弘宣教化,小 至個人行為,悉皆以此僧制為準繩。然而、僧制亦須基於所在之時代而有所變動;這如發源印度之古代僧制,在時代上、也經過了不少次的變更。現代的人,當然要以現代所依的時勢,國家法制,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,實不必泥用古代的僧制的。原來制度這樣東西,是有時代性的。二、講中國者,以現代二字還過於普遍,這里加上中國,則只限於中國而言。而且在狹義上,但指中國本部,連蒙、藏亦未包在內。因為國土之有不同,時代之有不同,住持佛教的僧伽在現在中國狀況之下,應有一種適宜 
的建設。這裏所要講的題目的範圍:一表示現在;二指明中國。 
僧之 定義未講僧制之前,應先對僧之一字,定一確義。僧伽、定義為和合眾;凡有和合眾的意義及性質,皆稱曰和合眾。故僧之一字,在印度并不限用之於佛教出家徒眾。迨佛教至中國,始將僧字為出家佛教徒之專門名稱:如稱出家佛徒名僧,稱佛教在家教徒及其他教徒與非教徒則不名僧。僧既為佛教中出家和合徒眾之專稱,則僧即須對於佛法能真誠信仰,切實了解,并實行佛法,住持佛法,宣傳佛法,使世間上之佛教日 臻發達,以達到佛教利人濟世之目 的。 
 僧格之產生及養成 
僧之僧格,即如人之人格一樣。假如僧不具僧格,即不能謂之為僧。前面所講的和合眾,是由分子構成的團體;而僧中的分子,必須具有僧格。然此僧格何由產生呢? 
甲、以三寶之信產生僧格 僧之僧格如何而產生?第一、要講信心,此種信心是意志的;如發菩提心,即是立「求取無上菩提」的意志。僧格的產生,先要對於三寶有充足的信心,才能產生出僧格來。凡宗教之能建立於世間,必由其信徒有一種具足充滿的信心,才能將其教的精神、集現宣布於世間。如欲僧中分子一一皆有完美僧格,必須具 足對於三寶的信心。信三寶有淺深泛精之三種不同:
Thy Ngộ An
一、信法。但信真理,而對佛法亦以其為一種真理而發生信心,此乃普通世間學 者的態度。他們視佛教不過為一種有真理的學說,因此而研究佛法,除欲知道真理而外,不必能發生對於佛教確定的信心,研究佛學中真理,等於追尋其他哲學、科學的真理而已。這種學者態度,但信法,而不能為佛教的徒眾;然而對世間一般未信佛法者,正應表明這種但由信真理而信佛法的態度,以廣攝受。    
二、信法佛。由信法而進一步信佛者,信得佛所說的教法,非平常世間的道理,乃完具且超越一切世間道理的唯一道理。并信佛法道理,非假設懸想而出,乃從實證智慧所證得之真理;如從實證則必定有實證的智慧,有此最高真理的實證智慧者,就名為佛;就是無上正遍知的覺者。換言之,沒有真確明了無上遍正覺者的佛,則雖信佛法的真理,而亦未能信為究竟無二之真理,一心皈依佛法,為佛教弟子。若由信法而能歸於信佛,則信佛法乃由無上覺者證得開示出來的;如欲證得,非亦成無上覺者不可。既人人皆可修習成就佛的智慧,則我們決當以佛為師,為佛的弟子,以行佛之 所行。 
三、信法佛僧。依大乘教講,於佛法生信心者,即曰菩薩,亦稱佛子,即佛的弟子;這種佛子,乃包括出家在家四眾而言。如再進一步,以自信佛法而欲使世人皆信佛法,需要建立人世間具體的佛教機關,設施佛之教化於世間,將佛法真理表揚證明,使佛智慧中流出的正法,宏傳不絕,能常在世間眾生中攝受眾生,乃需有僧之團體。譬如在佛未出世以前,佛法既無所聞見,亦無所謂僧的團體。僧既由佛法傳宏世間的需要所產生,而這種僧的團體建立於世間,就要有信仰了解修行於佛法、及負住持宣傳發達佛法的責任。蓋僧為一種有主義、有組織、有紀律之團體,故僧有僧制。佛法之依託僧制,如人的精神託於身體;因信有僧制的僧,為建立佛教於世間所必要。 
所以信法信佛者,更進而信僧,加入僧眾中遵守僧的律儀,積極的住持宣傳佛法,然後才能產生僧之僧格。如單單信法、信佛、尚未信僧者,或僅為在家佛子,皆未能加 入僧數。故僧格的產生,須有信法、信佛法、信佛法僧的具足信心。 
乙、以六度之學養成僧格 僧格產生、由具足上述三種信心,而僧格尚須以六度之學養成者: 
一、僧格成就,首須捨俗,須教一切世間俗樂捨離,即謂之施;復能將一切俗染之習洗淨,即謂之戒。由學此施、戒,才可以發生僧格。 
二、佛法中講能修行出家法者,即可為「出塵上士」。行出家法要不為世間一切 惡法所搖動,這樣須學忍辱;否則、還有為世間惡法搖動之可能。這猶是一種消極的辦法,真實的、要具足僧德,必學精進;須精進的修習戒、定、慧等。這樣學忍辱、精進,才能夠增長僧格。 
三、僧格發生增長,繼之以定、慧。由修定而得禪悅之樂,由修慧──聞思熏習──而得法喜之樂。於是信心堅固,僧格養成。 
 前議改建僧制之評判現代中國的狀況,在幾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化中;故建設於從前中國社會制度下的僧制,現在也不能不有所變更了。如何變更?我及他人曾有種種的建議。 
Thiên Thanh
一、「整理僧伽制度論」:僧伽制度論,作於民國四年,當作此論之時,猶有適合國情之處。但現在已頗見有不宜者:一、僧伽制度論中之僧額,係根據清乾隆時之調查,說僧眾有八十萬;可是以後經過嘉慶、道光的衰落,洪楊的燒毀,清季興學的侵奪,及民國後屢次的摧殘,所遺留者、尚不知有乾隆時僧數五分之一否?二、僧伽制度論中所說,以由分組八宗,合起來可成一中國僧伽系統制度;但是現在考察起來,凡中國的各宗,在寺院方面已皆失去他的根據了,實在并非同日本宗派之各有其系統組織可比。三、現在國民革命後,又不同於辛亥之時,趨重民生問題,已不能容有如許僧伽受國民的供養。有此三點,現在雖想根據原有計劃整理,也為現在時勢不相 容了。
 二、「僧制今論」:僧伽今論,作於民國十六年,當時革命空氣充溢,且合社會 革命意味,論中有意就原有寺僧為根據,以多數無僧格之僧伽,充作勞僧,作農、作 工,以少數優秀分子,研習經論。當時所以有這種主張,以為由大多數僧伽從事生產 ,而供給少數僧伽以專心深造,則寺僧生活獨立,可不須依賴民眾,這是救濟多數遷 就時趨的辦法。嚴格的講,這種作農作工者,實不能謂之為僧;因既作農作工,就不 能養成如上所講的僧格,而行僧的職務,實不能稱之為僧。 
三、「佛寺管理條例」:去年內政部訂立了一個「寺廟管理條例」,裏面有很多 不利於佛教寺僧的地方,於是運動取消,不得不有另一條()以代之,乃擬作「佛寺管 理條例」。原意以佛教會管理佛寺僧眾而整頓改進之。初聞立法院本已採容,但因其 欲調查耶、回、道教及蒙藏等佛教的情形,其後因內政部(cuī)立法院速訂辦法,遂有去 年年底的「監督寺廟條例」十三條的公布。其要旨乃寺廟仍由僧道管理,惟須受當地 行政機關所監督;因此、「佛寺管理條例」又不能行。
 四、支那內學院及大勇等,則主張返歸佛世的律儀。這與以上三種僧制,(jūn)思根 據原有的佛寺制度而改之者,其中雖都有具體的辦法,在理論上尚稱完美,但在事實 上、環境上、皆難以通行。 五 今議創設之現代僧制 前所擬僧制既不能施行,政府方面亦似有讓佛教寺僧自生自滅的意思,而集於舊 制下的寺僧,仍無覺悟,故今議創設現代僧制,索性不依據原有的僧寺,其所遺留不 適現代者,姑聽任其自然變化。 上面所講以三信六度產生養成的僧格,至此須作一種「普及國民信解」的運動, 施設一種淺鮮簡易的宣傳,使國民中的優秀份子,得由信法信佛乃至信僧,學行六度 ,以產生且養成最具足的僧格,組織成僧。但今全中國的僧伽能具有僧格的百無其一 ,今議創設僧制,第一即須精取慎選少數有高尚僧格的,(zhì)成以下之僧制。
Trung Hi
 甲、學僧制。學僧制、亦名比丘僧制,約一萬人,分四個學級,修學十二年,為 具足學僧之資格。表列如下: 創 建 處 所 修學年限 機 關 人 數 應得學位 律 儀 院 沙彌半年 每 省 一 所 上 士 位 比丘半年 約 四 千 人 普通教理院 四 年 每三省一所 學 士 位 約 五 千 人 高等教理院 三 年 全 國 一 所 博 士 位 八 百 人 觀行參學處 三 年 二 百 人 大 士 位。 
乙、職僧制。職僧制、亦名菩薩僧制,就是修菩薩行之僧。全國約二萬五千人之 數,以五種機關攝之。 一、布教所五千所;教職員每所一人至七人,約九千人。 二、病院、慈幼院、養老院、殘廢院、(zhèn)濟會等,教職員約七千人。 三、律儀院、教理院、及文化事業等,教職員五千人。 四、教務機關,辦事員三千人。 五、專修雜修林,辦事員一千人。
丙、德僧制。德僧制、亦名長老僧制。這種制度,宜行於山林茅蓬,可以合許多 茅蓬為一處,成一專修林或雜修林。全國可設: 一、專修林三十所;若全林僧眾專修一淨土行或真言行之類。 二、雜修林三十所;若林內各僧各修各擇的一行之類。 茲更將以上三種僧制、學級、層次,列一表以明之: (下中級職僧三十年)上表乃以三級僧制而立,由學僧而至德僧,須經四學級或三職級方至德僧位。但 有博士、大士學級,可以不經下中級職僧而至德僧位者。茲以職僧上中下之級,復各 分三級成為九品,此表中、上下級職僧,限於得學士位二十年以上者;上中級職僧,限於得博士位 十五年以上者;上上級職僧,限於得大士位十年以上者。其中任林長之資格,須得大 士位滿二十年以上者,方可充任。 要使佛教能建立於世間社會,使佛法真理能普及於一般國民,首先就要有布教所 。這裏所說的布教所,本來中國到處所有的大小佛寺,皆是布教所之性質,無如如今已失去了布教性質,變為一種家族式的私人庵堂。現代僧制,即需要多設此種布教所 。上面講職僧制中的第一項,特講布教所五千所者,蓋為此意。以中國()員之大,人 數之多,五千所布教所實不為多,如此較眼前江浙寺院最多之一省的小庵,尚有不及 哩!茲更擬布教所五千所及需用教職員九千人之分配,略表於后: 布教所等次 全 國 總 數 每所所需教職員人數 布教師 布教士 事務員: 甲 等 一 百 所 一 人 四 人 二 人, 乙  等 四 百 所 一 人 二 人 二 人, 丙  等 六 百 所 一 人 一 人 一 人, 丁  等 三千九百所 一 人 要實行建設此現代的中國僧制,當從律儀院師範養成所,及教理院教授養成所辦起;三年後即可開辦律儀院,十年後方可開辦高等教理院。約計三十年可建設完成也 。(大醒記)(見海刊十一卷七期) 建立中國現代佛教住持僧大綱 ──十九年冬作── 建僧二萬人分三大類支配如下: 一、學僧 沙彌僧至比丘僧,總數約五千人,年齡十八以上,三十以下。

Trung Như
 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 ──二十四年十二月在廣州作── 一 緒言 本刊的編者計劃著要出「中國佛教建設號」,發來了徵稿書,並且再三再四的催 著要我作文,我在流水行雲中那裏有暇時寫。何況提到現代中國佛教的建設,二十餘
年來已不知空說了幾多的閒話,到今閒話還是閒話,並不能稍成事實!縱令現在有閒 心思以寫得再詳盡點,也不過添些文字言語罷了,所以更加提不起興來!不得已,祇 將現在所講的幾篇講詞,及以前說過而可收拾到這個題目中來的論議,裁(còu)(lǒng)來,聊(sāi)其責。 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殘渣般的佛教,原有塔像僧寺,亦仍是依了人民俗習、及社會 病態發(jiào)似的變化生滅,而隨著內外時勢、亂草般的佛教新興會團學社,更顯出左支右(chù)(qīng)西(chēng)的鼓盪姿態。總而言之,尚沒有可以整理的著手處,所以也走不上建設 的軌道,這從佛教徒的本身來觀察如此。然此乃有關整個之中國社會及政治者,以無 社會的定型及政治的常軌,故虛弱的散漫混雜的佛教徒眾,亦不能有契理契機之建樹 ;何況中國的社會政治又受並世列強的牽掣而使然,若佛教徒不能有堅強的嚴肅的集 團出現,直從轉移世運振新國化之大處施功,殆無建設之途徑可循。然中國的佛教實 已到了潰滅或興建的關頭,設使不能適應中國現代之需要,而為契理契機的重新建設 ,則必趨衰亡之路!如印度以及阿富汗、爪哇等,昔固曾為佛教盛行地,今祇有殘蹟 可供憑吊耳!噫!我四眾佛徒,能不憂懼以興乎?! 二 佛教與中國文化(註一) 甲 中國文化概觀 如建設現代的中國文化,一面固然必須吸收現代西洋文化的精華,而另一面也必 要找出中國固有文化的特徵。因固有文化在中國已有了幾千年的歷史,我們不能完全 撇開牠不管;若撇開固有文化而侈談現代文化建設,這建設就要成了不可能的事。但 是一談到固有文化,一般人往往即拘縛於宋明理學的儒家思想。實則宋明理學的思想 ,是不足以代表固有文化思想的;我以為應該在各時代找出中國固有文化的代表,歸 納之,可有六個特點: 1.周秦子學 我想,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,即是周秦的諸子,在中國學術史上大 放萬丈光芒的異彩,思想最豐富,亦最發達。所謂諸子,即孔子、孟子等。都包括在 內。諸子之學術最有價值,當然是要佔中國文化的第一把交椅。 2.漢唐文學 文學在廣義上說,歷史文字一類都可歸之於文學。中國的文學,當 以漢唐時代的文學為最優美。因為自周秦文化思想發達的結果,便產生出漢唐兩代優 美的文學。故要講中國的文學,其特點宜在漢唐二個時期。 3.魏晉玄學 講到玄學的特色,便要推魏晉時代。在這時代,老、莊、易經的學 術思想最發達,造成了那時代的思潮;故其在中國文化中,亦佔有頗重要的地位。 4.隋唐佛學 佛學在中國,自漢至今,已有一千八九百年的歷史,而其最發達的 中國佛學黃金時代,便是隋唐的佛學,在中國文化史上曾放過特別的光彩;故中國文 化的第四特點,應要數到隋唐的佛學。 5.漢清經學 考察經學的發生,始於漢代,由漢武帝尊尚儒家而罷斥百家的思想 ,便成立了經學。經學到了清朝,因研究者繼起,頗有發揮,此時代實可說是集經學 之大成。故漢清的經學,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特點。 6.宋明理學 宋明理學,亦是中國文化學術中一種有特殊意義的學術,看起來, 是儒佛或儒佛道思想的結晶品,但亦有把中國向來的文化削小萎弱了的地方;自宋明 理學昌盛後,中國的文化就漸漸的失卻生氣了。
Quảng Mỹ
其實、這祇是儒家思想的一部份,參 加佛道的片段思想,以為集成此一文化的因緣。故知宋明理學,不過是中國文化中的 一部份,是不足以代表中國整個文化的全體的。 根據以上周秦子學,漢唐文學,魏晉玄學,隋唐佛學,漢清經學,宋明理學的六 個特點,把牠研究得融會貫通起來,方能觀察到整個的中國固有文化。故所謂中國文 化的概觀,便是舉此六個特點,概觀中國固有文化之全體;若要發揚固有文化,應該 注重這六個特點。否則,所謂固有文化,就未免遺漏不完全了。那麼,佛教既是六個特點中的一個特點,當然可算是中國固有文化的一種。 乙 隋唐佛學概觀 1.隋代集前期之成 佛教在東漢明帝時代,已傳中國,至唐代已經四五六百年, 唐後直至明清又有千餘年的歷史。那末、為什麼丟棄別的時代不談,專談隋唐時代的 佛學呢?這因為佛學自被中國吸收過來,至隋唐時代,始完全溶化了變為中國的佛學 的時候;故講中國佛學,必推隋唐,隋唐時代是佛學大成的時期。佛學在中國有許多 的宗派,都在此時發生和長成的;如成實宗、三論宗、涅槃宗、地論宗、攝論宗、俱 舍宗、都在隋時成立;尤其是地論宗的隋慧遠法師,著了一部大乘義章,把隋代以前 的佛學思想,融會貫通起來,成了佛學思想的結晶。是集隋前幾百年來佛學思想之大 成。還有、天台宗的智者大師,學術著述亦很豐富:關於理論有法華玄義,關於修持 有摩訶止觀;而且還以五時八教,判釋佛說的一代教法,把佛教作有系統的整理與分 配。他若三論宗吉藏大師,也是這時期集佛學思想大成的一位大德。 2.唐代全本期之盛 佛學自經過六朝後流傳至唐,實是全然大盛的時期。唐初有 玄奘法師,精通法相唯識,留學印度十七年。他自印度歸國後,即從事繙繹出許多梵 文的經典。稍後、又有金剛智、善無畏、不空等三藏,來中國譯傳密宗的經典。因此 、在中國除隋代成立的宗派以外,又成立唯識、華嚴、密、各宗。還有禪宗,向來只 有一二人授受相傳,此時因六祖的宗徒興起,亦風靡一時,普遍弘盛,成為簇新的一 種宗派。而律宗、淨土宗之完全成立,亦待於唐之道宣、善導,學說與實行兩方面, 乃都得其充分的發展。故佛學到了唐朝,大小乘十三宗的盛弘,如千岩競秀,萬壑爭 妍,實是全佛學界之洋洋大觀!由此、欲知中國佛學,非研究隋唐佛學,不足以見中 國佛學的全體,亦猶研究中國文化,必注重那六個特點一樣。
Thuần Tín
 3.隋唐以前之未完滿 隋唐以前雖有佛學,俱未完滿,不但隋以前未完備,即唐 以前亦未完備,須至隋代的佛學方算完成;故欲窺佛學之全貌,非研究隋唐佛學不可 。 4.隋唐以後之已缺偏 隋代佛教雖很興盛,但是到了唐末武宗時代,因武宗惑於 道教,大施毀佛滅僧的摧殘,雖然為時甚短──武宗死後佛教依然復興──而已受了 很大的影響和打擊。以前全盛的佛教自受打擊以後,有些宗派便不能復興;同時、因 五代之亂,這些不能復興的宗派,更因此隱沒不彰不傳於世了。但這裏還有留為後來 的宗派復興的一線曙光的,便是禪宗在當時已很興盛;因禪宗不立文字,不拘形式, 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不受當時的破壞與摧殘,依然得其所哉的自由流行。故後來俱 舍、三論、密宗等,宗派雖不復流行,至宋初天台、賢首、淨土等,又有復興的趨勢 ,都是依附禪宗的力量。 由上所說,知道唐後的佛學,因各宗的隱沒和失傳,已偏破殘缺;故欲嚴格切實 地講中國佛學,便非講隋唐佛學不為功。因其不但集前期之成,而實至本期乃發揚圓 滿;自此以後,佛教便沒有以前發展的時機。即如為宋明理學源泉的禪宗,不但於佛 學無何進展,反而把隋唐佛學那種健全活潑的精神消失了。由此、在前面文化的六個 特點中,特提出完滿不缺的隋唐佛學。 丙 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化之關係 1.思想 就思想方面說:中國人受佛學思想的影響,實在很多,以「空」和「因 果」二種思想為特甚。此因隋唐以前的佛學,大概偏於講空,由此空的思想流入為上 流社會知識階級的思想,故有許多知識份子,就認定佛教是清淨寂滅的。在有益方面 說,中國人向來把現實的人世看得太實在,太重要,遇到窮困迫切之時,便無法解決 心境上的煩憂,而由佛法這空的思想,便使心境在窮困迫切中轉趨於安定,思想得到 超脫的解放;故佛學之空的思想,給中國人的利益實在很深。
Thuần Tín
至於佛學的因果,是說 明萬法從因至果,皆有一定的秩序;其間善因招感善果,惡因招感惡果;或過去的因招現在的果,現在的因招未來的果;或現在的因招現在的果,都是善惡分明,毫釐不 爽的。此種思想,不但影響於上流社會的知識階級,尤其影響於普遍的一般社會的心 意中。故知隋唐以來,中國人受佛學影響最深的,除了空、還有因果。 2.文藝 隋唐以前,譯經中的名詞,尚多借用中國固有的名詞;及至隋唐,在佛 典中所有新名詞的翻譯,便很豐富,普遍而通俗,幾乎成了一般人作文賦詩的新材料 。故隋唐時代的文章、詩歌,頗有佛學的成分在裏面。同時、關於音樂、繪畫、建築 物、造像、彫刻等美術,亦非常之多,如現在大同雲崗等石佛,彫刻得非常精巧,都 是中國古代藝術的模型。故知佛教在中國,對文藝上亦有很大的貢獻。 3.政治 佛學影響於政治,亦有相當的功績。如由上文所說的空的思想,使上流 社會一班有才華有意氣的人物,都能安分自樂,不逸於軌道。同時、還能坦白真率, 樸實誠摯,沒有虛偽的驕氣,在平和中過其不治而安的生活。宋大儒有一次看見幾位 禪師的相貌,便很感慨的說:「若沒有佛教的禪宗,這類人恐怕都是和國家治亂有關 的魁首」。真所謂「佛門出俊傑,人海失蛟龍」了。然能造成這些人,使他們的心境 很真率,很坦白,很安定,自然是由於空的思想的力量所致了。
Tâm phương
在政治上還有一種有 關係的思想,就是因果。歷朝的政治在施行方法上,往往採取因果的粗相,借為「神 道設教」,使人民有所顧忌,不敢妄為,以補助政治法律之不足。 4.風化 佛學自隋唐發達以來,不但上流社會受其影響,即中下社會所受的影響 ,亦非常普遍而深刻;如前說的空和因果等思想,都已成了民間普遍的風俗。有許多 人因環境的關係,不能生活於社會,這時便感覺到尚有佛教為他作安身立命之處;或 有對於人生問題不能解決,苦悶至萬不獲已時,便來歸投於佛教;佛教雖然作了這些 人的逋逃藪,但也因此救活了他們的生命,不然、他們祇有如現代青年的自殺而已! 中國人的本性,最看重現實,亦向深孝思,故往往藉佛教來求長壽、求福報、或慎終 追遠等等,而佛教至今還盛行的延生度亡法事,這也成了民間普遍的風俗。 丁 隋唐佛學在中國文化中之位置 至於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,在中國文化的六個特點中,已說明隋唐佛學至少 要佔中國文化中六個特點中之一個。但此說猶未盡至,我覺得談中國的文化,唯有周 秦諸子能與隋唐佛學相比,其他的四個特點,皆不能與隋唐佛學相頡頏的。六朝隋唐 以來,中國的固有文化,是由儒佛思想和合而成的文化,而其淵源則在周秦時代的諸 子學和隋唐的佛學。其他如玄學、經學、理學、不過從諸子學中、或子學佛學中,各 發揮其一部份,以另成為中國一種文化而已。至於漢唐的文學,由秦代統一以前的列 國文字,乃表現出漢代文學;至唐代、則因漢晉六朝來受了佛學的影響,更加光彩煥 發,故成為二代最優美的文學;而其淵源亦由周秦子學,以及隋唐佛學糅合而成的。 由此、可知中國文化的精華,便在周秦諸子與隋唐佛學;則隋唐佛學在中國文化 中的地位,自然是一望可知。那末、今後講中國固有文化的人,就不能不注意隋唐的 佛學。 三 佛教與現代中國(註二) 甲 國際形勢 1.民治衰落與統制政治盛行 民主政治曾一度盛行於歐、美、亞各國,尤其是歐 戰以前的數十年,可以說是民主政治的盛行時期。民治政制也可以說是議會政治,由 人民選舉出議員所組成的議會,產生各種的政治機關出來。但是到了歐戰以後,民主 政治的勢力便漸漸趨於衰落。因為當時經過大革命的蘇俄興起,──以社會主義征服 資本主義,打倒有產階級,實行無產階級專政,把全國所有的一切加以統制,求其政 治上的統一,故其政治即為統制政治──給民治的各國一大打擊,統制政治的伸張, 民治因此便漸形衰落了。
Liên Hiền
繼蘇俄而起的統制政治,即是意大利的法西斯蒂政治;其與 蘇俄不同者,蘇俄是革命的,從破壞以求建設;而意大利是非革命的,維持及聯合各 階級以求其國家社會的興盛,把國內政治、宗教、經濟、文化各方面,都統制起來;
而實現其主義。此後,影響所及,更有革命成功的土耳其等,而德國亦由民選議員政 治,一變而為統制的國社黨政治,結果皆著顯效。近年英、法、美諸國,因在經濟恐 慌的不景氣現狀之下,名義上雖還不曾改變其民治,而實質上亦皆已傾向於統制政治 了。故現在的國際,實是由民治衰落,而到統制政治盛行的時候。 2.兩極端政制之對抗 在統制政治盛行的普遍情形之下,而有兩種各趨於極端的 政治對抗著,其一、是蘇俄先經無產階級的革命,把政權取得,而實現其共產主義; 其二、是由意大利的法西斯蒂主義,而到德國的國社黨主義,他們的態度,是極端反 對無產階級革命的共產黨,而以國家民族為號召,謀各階級的改善,以求發達興盛。 由此兩種各趨於極端的政制尖銳化,便免不了對峙的抗鬥;在西方站在最前線的是德 國,在東方最顯明的是日本,皆與蘇俄對抗。由此可知在各種政象紛亂的趨勢中,同 時、又有兩極端政制的對抗著。 3.弱小民族與帝國主義之對抗 帝國主義是以侵略弱小民族為目的,如現在東非 有意大利對阿比西尼亞之遠征,是帝國主義侵略弱小民族最露骨的表現。帝國主義, 亦可名之為羈道主義,乃是以其武力,或其他種種方式侵略弱小民族的。但「低軟無 如溪澗水,流到不平地上也高鳴」,弱小民族,被壓迫至萬不得已時,亦會不顧一切 的犧牲,起而力爭,如現在的阿比西尼亞是最著明的。又如印度甘地之求自治,亦是 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反響,給帝國主義下一個警告。我們中國的孫中山先生,因中國 在列強的帝國主義勢力包圍之中,已淪於次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狀態,故提倡三民主 義,喚起民族精神,「聯絡以平等待我之民族,共同奮鬥」,也是弱小民族,反抗列 強帝國得一種表示。 4.列強大戰爭之迫切 現在世界上,各強國與強國之間,或因政制懸殊;或因利 害衝突;或欲報復宿仇;或欲爭求獨霸;不論那種原因,其形勢已趨於極尖銳化的時 候,隨時即可發生種種互相矛盾的鬥爭。故現在的世界,戰雲密布,醞釀中的第二次 世界大戰,時有暴發的可能。有人在預言著:「現在是世界大戰的前夕」,這是把戰 爭迫切最形容得無以復加了。實在的,我們試一觀現在的國際形勢,列強與列強間之 大戰爭,真是迫切到有一觸即發的可能了! 乙 時代趨向 1.科學及機器之被惡用 時代的趨向,是指由現在到於將來的趨向而言。
Huyền Liên
現代文 明的代表,即是科學。科學發明,人類能引用機械的力量,去抗制自然界的一切,以 很少的氣力,可獲很大的效果,故從前人力所做不到的事情,現在都可以做得到了。 如飛機、汽車、電燈等之發明與製造,人類的生活皆賴以利用之。但科學機器的供人 使用,其便利於人類,本無善惡,而人類的善使用之即善,不善使用之即不善。譬如 一枝自來水筆,在善使用者手裏,他能寫出一手漂亮的道德文章,匡時濟世,若落在 不善使用的人手裏,便會粗製濫造許多謊誕不經誨盜誨淫的文字,以肇一切惡事的禍 端。又如一枝手槍,善用者賴以衛身保民,不善用者,便拿去劫掠人物,廣造種種的 惡業。由此觀之,現代的科學機器,於人類全體尚無何等實益可言,祇是少數人藉之 滿足個人的慾望,發展個己的野心,取破壞多數人的精神上與物質上的利益而已! 人類的本身未改善以前,縱有更精妙的科學機器發明,終是弊多益少得被惡化惡 用了。 2.近代文明之末路 近代文明的本質,一言以蔽之,可以說是求個人自由的發展 。從個人自由發展的原動力上,去制用自然,發明了科學,便有近代文明的誕生。但 由各人自由思想發展的結果,便造成個人與個人間階級懸絕的對峙,乃至國民與國民 種種權勢不均衡的強弱對峙。而所謂強國,皆是從侵略犧牲其他的國族,以增加自己 國族的利益而來。因此、近代文明發達的結果,造成階級與階級鬥爭,國族與國族鬥 爭,人類間發生種種互相矛盾的鬥爭;同時、也正是顯示出近代的文明,已走到了局
道相斫的末路! 3.人生道德之需要 由上面二重現在的情形,以察其到將來的趨向上,則人生道 德之需要,誠是急不容緩的事,因自然界的一切,人類科學發明,已有力量去抗制利 用,而人與人和國與國之間的種種惡鬥,則尚無對付救治之方法。然所以有種種之爭 鬥的惡濁的現象,就因人類沒有完整的道德,和科學機器並駕齊驅的邁進。假若人生 有了良好的道德,與科學一齊進步;然後人類去利用科學機器,那是多麼美善的事! 故人生道德之需要,在現在至將來,必成為時代趨向最重要的一種。 4.世界和平的渴望 自從近代文明發生,以至於使人類走到近代文明之末路的情 況之下,一般先覺之士,皆感到人類長此以往,將由戰爭自趨於滅亡!為欲消滅戰爭 ,為欲使人類將來趨向於幸福光明之道,故現在已在大聲疾呼著「世界和平」。或以 消滅戰爭而求和平;或由改善人類思想行為而求和平,勢必鞠躬盡瘁,使將來的世界 ,達到永久的和平而後已。故世界和平的渴望,亦成為時代趨向的要素。 丙 我國現況 1.中國文化之萎削 前來已約略講明國際形勢與時代趨向,現在且就我國之現狀 而言:我國本是地大物博,文化發達、最有悠久歷史的民族。
Chúc Huệ
但自漢唐以降,經過五 代入宋一代之後,便把中國那種壯健闊大的民族文化,漸形萎縮削弱,那便是宋代後 的理學,把中國固有的健全雄闊的文化,變成了衰弱,喪失了中華民族生長的精神! 故此後的中國文化,便再也不能恢復到漢唐時代的興盛。有人以為宋代的理學,是合 中國、印度文化的結晶,在中國文化領域中,佔有很重要的地位。但我以為中國自經 宋代理學的一種拘蔽,中國的文化便沒有再興盛發展的力量!由此就使中國文化一蹶 不振的萎削了! 2.近代文明之落後 中國文化既為宋學所萎削,本身不能發展,致雖與近代文明 接觸,已有近百年的歷史,亦無力吸收近代文化的精華,而建立起簇新的中國文化。 故中國文化的各方面,在近代文明之中,在在落伍,此實為我國文化的現狀。 3.政教崩潰與災難嚴重 因為固有文化的萎削、與現代文明的落伍二重原因,中 國在近六七十年來,本身既不足以自強;同時、對於外來的文化的侵入,又患了排除 不能、消化不得的病症,不能溶化與排洩。因此、文化失了重心,思想界起了紊亂的 變化,向來賴以維持人民社會與國家的大經大法的政教,皆趨於崩潰的狀態。國力既 日形衰落,人禍天災便紛至沓來,國難愈弄愈嚴重了! 4.三民主義革命之未完成 在國難嚴重的初期,先知先覺的人,認為中國不速謀 改革振興,不能生存於將來,故有孫中山先生挺身而出,提倡「三民主義」,唱國民 革命,以求復興中國。三民主義的理想,是要把中國固有的文化,發揚出來;同時、 也需要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,把中國造成最進步的國家。但因中國多年來各方面情形 太複雜衰弱了,一時難以改造過來。故自唱革命以來,欲從破壞而到於建設,至今猶 踟躕於軍政訓政時期,未獲完成憲政,而所得的實效,猶未能實現三民主義理想的百 千分之一二。故三民主義的理想,直到現在,依然未能實現。 丁 佛教救國 1.從發揚佛學以昌明中國文化 在前面已說過中國文化,至宋代以後即失了那種 健全雄大的精神,元氣大傷!影響所及,致有積弱的國難,雖有「三民主義」應運而 出,力求復興中國而不獲。其傾新者既撥除固有精華,而復舊者仍陷宋代後之拘執。
 Khánh Văn
唯佛學在中國以隋唐為最興盛之時期,中國文化、政治、社會,各方面皆受其很深的 影響;而自宋明理學出現後,佛教便無隋唐時代欣欣向榮的那種生氣了。現在研究佛 學的人,莫不推重隋唐時代的佛學,故近今復興起來的佛學,也為隋唐之佛學;若能 因重光隋唐時代那種優美的佛教文化的關係,把中國宋以前那種民族文化的精神恢復 發揚起來,則久在衰頹中之中華民族,亦重可自信自新自強自立。故從發揚佛學以昌明中國固有文化的壯闊精神,則中國民族乃真正從根本救起了。何況在時代的新趨勢 上,佛教文化,更有把近代文明走到末路後,開闢出新生機來的可能呢! 2.適應時代趨向以改造人類思想 佛教何以能適應時代趨向,以改造人類的思想 呢?所謂改造人類思想,即在人類道德的需要。近代歐美文明發達,人類縱我制物的 思想風靡一時,發展自己,征服其他,實是長成近代歐美文明的原動力。唯明佛法可 以轉移此種損他利己的思想;因佛法的原理,闡明一切的事事物物,皆賴眾多交互的 因緣,共同成立,共同維持;若損害其他賴以互相資助而成立的條件,以求發展自己 孤零的個體以單獨生存,那一定是緣木求魚、煮沙成飯的事。故我們生存一個社會中 ,應謀社會以至整個國族的利益。以利他──社會以及國族──為前提,把發縱自我 制滅其他的思想,改為貢獻自我服務其他的思想。知唯利他可成兼利,大家協力同心 ,什麼困難的問題,嚴重的國難,都可以不成問題,甚至沒有患難了。 3.改正人類行為以轉善國際形勢 既依中國的固有道德文化,把人類不道德的思 想改成道德底思想,本此思想,去做一切社會事業,則其所表於行為上的動作,不消 說是美善的了。人類的行為,由此得其改正,合於佛教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的意 義;本著大慈大悲的心,去修一切利他的方便行。此種行為,若具體的表現於個人、 於家庭、於社會、於民族、於國際,則此世界就可造成一個光明清潔的道場。故能改 正人類的行為,便必然的可轉善國際的形勢。 4.造成大同世界以安立中華民國 應用佛學的原理,和中國固有的道德文化,改 善人類的思想,轉善國際的形勢;由講信修睦而得到共存共榮,則與國中古書中所謂 「大同世界」的那種理想,便可實現於將來了。若由此造成了大同世界,同時也正是 安立了中華民國,這與孫中山先生「建立民國以進大同」的程序,雖顛倒一下──若 依佛教原理來造成人類道德思想行為,的確可先從改善國際形勢,促成世界和平,以 之使中國得以安然建立──,可說為「以進大同,以建民國」了。此為佛學與三民主 義互相為用之處,而佛教與中國之意義,也可就此說明了。 四 佛教之教法(註三) 甲 從源流上明 這是從佛教最初的發源,到後來千派萬流的流傳上,提出一個綱要來觀察全部的 佛教。
Thiền Ân
佛教的發源是由降生於印度的釋迦牟尼世尊,所以在這裡,我們第一個觀念, 就是要認清全部的佛法,都出於釋尊一代中所應化施設的教法;雖然由後世的學者將 它發揮光大,而推其根尋其源,則皆基礎於釋尊一代中所開示,不同普通一般研究歷 史者的觀念,或以為後世學者所新創。我們真正信佛法的人,須首先在這點上認清楚 ,才曉得後世所流傳的佛法,皆是以釋尊一代所示的教法為根源。有了這根源,後世 學者依著時代潮流的特殊機緣,就能把他這部份那部份的傳播到四方而發揮光大,而 其根源總不外釋尊現身說法的施教。這樣、知道佛法的流傳,都是從佛陀親證的法界 性相中流露出來的佛法,才能握得佛的「心印」。 說到流傳,首先就想到佛滅度後阿難和迦葉尊者等結集法藏的關係。但不完全由 於他們,先時、同時、或後時,更有其他的弟子們,共同結集,或各成記錄;不過在 佛滅後,首先盛傳的,以阿難、迦葉的為主要而已。在佛成佛後五六年間,即有律條 的制定,至十二年間,已有完全的戒本,為當時各處的僧團所共遵行,而在廣律上, 亦有說佛世時代,已有比丘或長者王夫人等,讀誦佛說的經典,所以佛法是在佛世時 ,已有記錄流傳下來。故佛典不特佛滅後流傳,即佛世時亦已流傳。這樣、我們對於 後世佛法,各派流傳的思想,應當了知皆出於佛在世或佛滅後,各成集錄的流傳;因 為除了阿難、迦葉的結集外,尚有其他許多的弟子們,結集記錄,流傳於後世,而各 別的逐漸發揚光大,所以溯其根源,全在佛陀一代的設施。 佛教各部份,所以別別在後世發揚光大而發達,原因一半是由當時主持佛教的人
物,一半是由順著時代的潮流,適應處所的機會,所以將其某一部份,成為特殊的發 展;而在適得其反的時地,這一部份佛法,必趨於衰落的現象,而由當時其他主持佛 教的中堅人物的努力,所以又能使佛法之另一部份發揚光大。認清這一原則,便可想 知世界上,從古至今的佛教情形了。
Hướng Liên
釋尊降生於印度,故佛法首先傳於印度,現在把 印度佛教的歷史,分成三個時期說: 第一、小乘興盛時期:傳持佛教的正統而主持佛教的中堅人物,就是阿難、迦葉 、優波離他們,因此流傳的佛教,亦以他們結集的法藏為中心。大概在佛滅度第一百 年到第六百年間,為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一個時期,所以這時期中所傳的教法,是以聲 聞乘為中心的三乘共法。然所傳的三乘共法,雖以聲聞乘為中心,而大乘的佛法,亦 不能說全然烏有,不過、是因這期中聲聞教法,特別光大發展,大乘佛法伏於其中, 隱沒而不彰罷了!因為當時都以聲聞人的眼光,去觀察大乘佛法,所以大乘佛法,自 然隱蔽而難以顯彰。是為印度佛教史上,第一個弘盛三乘共法的時期。 第二、大乘興盛時期:在佛滅度後第六百年到千一百年間,為第二時期的佛教。 在第一時期,漸次因諸部的意見分歧,經了許多的決裂,致使整個正統傳持佛教的威 權,漸形失墜!並以當時的佛法,已漸漸地傳播擴大到印度之外了,而眾人的思想亦 漸進於複雜了。恰有馬鳴菩薩等應運而生,作佛本行讚等,竭力提倡大乘佛法。龍樹 繼承而興起,乃至提婆、無著、世親等,接踵而出,闡揚大乘教義,遂使素來隱沒不 彰的大乘佛法,就如雨後的春枝,發揚茂盛而開出燦爛的花朵了。但在這時期中,聲 聞乘的教法,並非就斷絕了流傳,不過、因大乘性相的教義,特別發展弘盛,發揮光 大,小乘教義,附屬於其中流傳,正和第一期佛法成了個反比例。但在龍樹時代,還 是對破小乘而顯揚大乘;至於無著時代,便由大乘提攜小乘了。這為印度佛教史上第 二個大乘弘盛的時期。 第三、密咒興盛時期:這從千二百年以起的時代,當時大乘佛教的教理,已成了 很精深而嚴密;同時在通俗教化上,已能普遍於民間,而一般崇信的人們,由崇信而 要求實行。佛法既然普遍民眾,又重於實踐修持的要求,於是就有龍智菩薩,出來弘 揚真言陀羅尼的密法,遂至密法流行發達極隆盛於一時了。但在這時期中,亦並非大 小乘教法就斷絕了流傳,不過、以陀羅尼真言密法特別發達弘盛,其餘大乘教法,都 依附其中流行,而小乘教法,已幾於湮沒。這時,佛法雖普遍流行,而不重於教理, 但偏於密咒的傳持,濫同民俗的風習,遂令婆羅門教乘之崛興而榮盛,佛法反漸衰落 ;乃致後來的印度佛教,竟趨於頹敗而幾乎絕響為止!是為印度佛教史上第三期佛法 的狀況。 上面所說三個時期,為印度佛教流傳的全部情形。
Liên phụng
佛教所以能在某一時代弘盛傳 播,上面曾說,靠著佛教中特殊的中堅份子,遇著時代的特殊機緣,所以得到特殊的 發展。可是、現在印度的佛法,已處於絕響的境地,沒有純正的佛教可言了。雖然、 佛教在印度三個時期中特殊發展的部份,曾經分別流布於各處,成為現存於世界上的 佛教。現在世界上流行的佛教,可分為三大系統:第一系、是以錫蘭為中心,由錫蘭 而流傳於緬甸、暹羅,及以前的馬來半島等處。第二系、是以中國為中心,由中國而 流傳於高麗、日本、安南等處。第三系、是以西藏為中心,西藏亦屬中國範圍,現在 所謂「五族共和」,西藏是其一焉。然其語言文字、風尚、習慣等等,皆迥異於中國 內地,故另成為一系。由西藏而流傳於蒙古與西北、東北及尼泊爾等處。 但這現存世界上所流傳的三大系佛教,與印度三時期的佛教,是有密切的關係。 錫蘭系所傳的佛教,是印度第一時期流傳的佛教,以其在阿育王的時候,已開始傳入 ,且其保持僧眾團體的律儀等等,儼如佛世或離佛不遠時代的僧眾律儀一樣。而在教 義方面,則亦以「三乘共法」的阿含經等為範圍。故由錫蘭為根據地,而傳於緬甸、 暹羅等處的法教,我們可以確定他是印度第一期流行的佛教。再來觀察中國所流行的 佛法:舊傳謂於佛滅後一千年間中國所流傳的佛教,即是佛滅六百年後,印度第二期流行的佛教。因為、第二期所盛弘的,是大乘教法,雖然三乘共教亦附帶傳來,而確 以大乘佛教為主。在唐開元後,印度第三期的真言密法亦有傳來,但未極具備;故中 國終以印度第二期佛教為主要。所以、現在世界上所流傳的純正大乘佛教,還是在於 中國。現在西藏所流行的佛教,是印度第三期所傳的佛教,所以、要觀察印度第三期 佛教的真相,可考之現在西藏佛教的流傳,如觀察第一期佛教須研究錫蘭,和第二期 佛教須研究中國一樣。西藏佛教是以陀羅尼密法為主要的,於大乘性相教義,雖亦重 研究,而終以真言密法為所趨。故印度第三期特別發揮的佛教,正是在西藏,即如由 中國傳日本的真言密法,亦不及其完全。 但此三系,互相比較起來,西藏比較于中國,亦有所缺;關於印度第一期、以「 三乘共法」為中心的經、律、論,中國不在少數,而西藏則無阿含經等,律藏亦不多 ,而中國則較完備;所以印度第一期佛教,中國比較西藏多。雖然、在中國亦有缺陷 ,如中國在戒律的儀式上,除了傳戒時曇花一現外,便不可多見;而錫蘭則依然照律 制在實行;所以印度第一期佛教,在中國亦覺不全。
Huệ Tín
現在因為全世界海陸交通的便利 ,所以佛教也就漸漸地普遍到歐、美各國:錫蘭派、則由英國先流到歐洲而美洲;中 國派、則由日本先流到美洲而歐州;西藏派、因近於印度,則由英屬印度流傳到歐洲 而美洲。於是就使整個的佛法,如遠山的雲煙,重重綿延流布於全球了;然其根源則 仍在於印度的三時期。這樣去觀察世界上整個的佛教:先歸納為錫蘭、中國、西藏三 大系的佛教,再溯到印度三時期的佛教;更追溯到佛世時代的佛教;那就可以得到全 部教史整個的綱要。研究的學者,對於全部教史能作如是觀察,就可得著一個系統的 思想和觀念;如網在綱,有條不紊了。 乙 從教理上明 我們想了解全部佛教的教義,而得其整個的思想和概念,那須要從佛陀一代教法 的流傳中,尋找出一綱領來作分析的觀察。但自古來分判教法,有半滿、頓漸等等的 不同。而就全部教法的能詮典籍──經論等上,向來是分判經、律、論三藏來收攝的 ;但亦有非三藏所能歸納者,故在三藏外,又加一雜藏來歸納的;而且又有於雜藏後 ,又加一禁咒藏的。但我們若於全部教法深切地加以研究,覺得除三藏外,確有加一 雜藏的需要,因為在三藏所不能包容的一切,都可攝入於雜藏中。至於禁咒藏,則是 由於印度第三期真言密法特別發達時而分編的,但此無分編的必需。比如中國的禪宗 ,在唐後極為弘盛發達,而禪宗雖所謂教外別傳,不立文字,但各祖的語錄極多,且 體裁特殊;若禁咒另編一藏,則禪宗亦應另編一語錄藏。語錄藏之另編既無,故禁咒 藏之另編亦無何等需要。這樣來觀察全部教典,應以編成經、律、論、雜四藏為確當 。現在佛法的分編,如頻伽藏等,都另有祕密部的編輯;但以依四藏的格式編輯為較 適宜而妥當,故今後仍應編為四藏。雖然、這不過依於典籍上的分判,倘依內容教義 上來分析,則雖編四藏,亦仍於義理不知其統緒。在教義上,依我個人的研究觀察, 古來種種的分判,終是不大平允、妥當、周到。我以為全部佛法在教義上,應作三種 分配:一、五乘共法,二、三乘共法,三、大乘不共法。這在我的佛學概論上,早有 舉要的說明,現在再來提說: 一、五乘共法:由上觀察,知道一切教法,都為佛陀所說,而佛陀是一個修大行 得大果親證宇宙諸法的真相者,故所有五乘、三乘、大乘,一切的言教,皆從其自證 法界中流露出來,皆是有不可思議的深意存在,決非一般的常人所能度量拘限的。如 佛所說五乘中的人天乘法,依一般人的思想觀之,總以為定是世間教法,其實、何嘗 如此!如佛在鹿苑以前所說的提謂經,雖被判人天乘法,而其中亦有說及發阿耨菩提 心者;故雖人天乘法,而亦通於出世三乘,或無上大乘法;且依以輾轉增上,皆通達 大乘。所以佛所說的人天乘法,是不能固定其是世間教法的,只可稱他為「五乘共法 」。因為這些教法,皆是明眾緣所生法,顯正因果而破邪因果,可通於聖凡法界的。
Khánh Thức
這樣、對於佛陀流傳下來的全部教法,第一部分都可編入於「五乘共法」中,而研究 者,亦可依著順序的步驟,以研究五乘共法為入手,再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進入,便 可得著全部教法的綱要。 二、三乘共法:此為出世三乘──聲聞、緣覺、菩薩──共法,即在超越三界的 苦集,而得出世的滅道上,說名「三乘共法」。所謂共法者,因謂三乘雖有區別,而 斷三界煩惱生死以證無生阿羅漢果,則皆同;即如佛十號中有所謂「多陀阿伽陀,阿 羅訶」的阿羅訶,亦即阿羅漢也。故凡了脫三界生死諸苦,而達到出世無生果位者, 皆可名為三乘共法,故亦不能說唯是小乘,何況聲聞、緣覺皆可進入於大乘呢!故對 於全部教法,第二部分應判為三乘共法。 三、大乘不共法:此為佛菩薩大乘不共教法,凡一切乘的教法,都可統歸於其中 ,現分兩種來說:一、大乘性相,此為大乘不共法之境。關於大乘性相的教義,如般 若等,是多明大乘諸法法性的,如楞伽、深密等,是多明大乘諸法法相的。但是這所 明的大乘諸法性相,頗不同五乘共法或三乘共法所明的教法;因為大乘所明的性相, 即為佛陀所自證的境界,決非聲聞等所能了解測度,所謂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」,故 獨名大乘不共法。二、大乘行果,此明大乘不共法的行果。關於大乘所修證的行果, 如華嚴經所明重重菩薩行位,多是明大乘所修的行門;又如涅槃、真言、淨土等,所 明都是明大乘果的體用,此亦決非聲聞等所能望其項背,故名大乘不共法。所以全部 教法的第三部分,皆可編為大乘不共法。 這樣、觀察全部佛教教法,把可別為經、律、論的歸納於三藏中,不可區別的, 都歸納於雜藏中。每藏又依教義,為平允、適宜、妥當而周到的分配,就是有若干部 分編歸於第一五乘共法中;有若干部分編歸於第二三乘共法中;有若干部分編歸於第 三大乘不共法中。如是以此三法去貫攝四藏,亦以四藏來分配三法,那實在是很周妥 的;同時亦極適合於閱藏的程序。 丙 從行果上明 1.修行 教海浩翰,行門無涯,故知佛教修行的法門無量。雖然、現在約四類行 門來說,可以總攝一切行門:一、律儀行:律儀為學佛之行業規範,最為重要。若能 專依律儀為行門而修習,亦可達到究竟果位:如能先持別解脫戒,而後定共戒,道共 戒,乃至菩薩的三聚淨戒,次第而修,即可達到究竟佛果。所以、律儀一方面為一切 行門應共修共學的基礎,而一方面亦依此為專門而達到究竟。如佛十大弟子中、有優 波離尊者,持律第一,亦是依律儀而達到究竟的好例。二、禪觀行:是為修禪定止觀 行,但其範圍亦同律儀一樣的廣闊。在佛法中修定,除了外道鬼神的邪定,其從凡夫 禪而三乘未入聖位禪,已入聖位禪,乃至菩薩佛的禪,皆名修習禪定;不過、因修行 者的程度不等,致有淺深的差別。又平常從入手方便,則分五停心,如因緣觀、數息 觀等;漸進階層,如九次第定等等。
Trung Hiếu
又如大乘所明首楞嚴等種種的三昧,皆是此禪觀 行,故禪觀行,在佛法中極為普遍。因聖智非散心所能發,故欲證聖果,須由定力, 所以修行者在修慧中,必有定力與之相應。如證小乘聖果,最低限度,亦要得到欲界 定,否則、便無證聖資格。故佛教中種種的行,皆可攝歸於禪觀行。但第一律儀,是 在道德的實踐上言,而禪觀是從現證的實驗上說。如大乘佛教談性相空有的理境,便 要如何地去實驗而得證到,故禪觀為佛法中修行的第二部分。 律儀與禪觀二種,是佛法中修行最平正的通途;但有特別的殊勝方便行,便是真 言和淨土。三、真言行:是即修種種陀羅尼行門;所謂三密相應:身密結印,口密誦 咒,意密觀字;並有曼茶羅──壇──等的施設,而修習儀軌亦極嚴敬而不可違犯。 此依種種法配合而成行,如以種種藥配合於一丸而去治病一樣。同時、所以修習密行 ,須仗阿闍黎之傳受灌頂,亦正似藥丸須由醫生為對病施用一樣。故真言密行,為佛 法中修行的第三部分。四、淨土行:汎常一般的人們,都以為念彌陀生西方,便是修淨土行,其實、依全部佛法來說則不然,念彌陀生西方不過為淨土法門中的一種而已 。淨土、是通於諸佛及聖位菩薩的淨土,如佛言:『十方淨土,隨念往生』;亦通於 菩薩淨土攝受眾生。所以淨土範圍,是很廣闊而普遍,如東方有琉璃淨土,上方有香 積淨土,及彌勒之內院兜率淨土等等,皆是淨土。可是、淨土唯大乘教法中有,聲聞 中無。所謂淨土攝受,是由佛菩薩果上的功德妙用,依大悲願力而方便攝受下位行人 ,使其至臨命終時,往生而不退轉。所以我們修行淨土,好比欲去淨土中留學一樣。 但欲留學,須先預備資格,方可進入;故修習淨土亦然,須積福德資糧。且修淨土, 現身亦可證得,如修得三昧時,便可現身得入淨土中,非決定要臨命終時始有淨土可 生。十方淨土,種種非一,在西藏之三大寺中,大概發願往生兜率淨土,亦有發願往 生十方淨土者,如法華經所謂:『臨命終時,千佛授手』。故知淨土法門,是包攝無 量數的淨土行,不僅乎念彌陀生西方也。 修真言行,能現世發生許多的功用;而修淨土行,則必能使其心有一定的歸宿, 得到簡易的安心。所以修真言能發用,修淨土能安心。上來所說的四行,律儀與禪觀 ,是由自力而向上增進;真言與淨土,是由他力為加持;是其大別。至於其餘的觀行 ,如一心三觀,法界觀等等,皆可收攝於禪觀中。故佛法中所有行門,皆此四行攝盡 ,是四行為一切行門的大綱。 2. 證果 既說修行,應談證果。但證果的類階亦無量,現在亦以信、戒、定、慧 ,四級來包括──:一、信果。
Diệu Hạnh
對于佛教發起最初的信心,即為第一果。因無論其為 七眾中何眾弟子,必須具有信心,方稱為佛弟子。雖這信果是從研究教理而得,而要 使信果圓滿,亦非到究竟佛果位莫可。所以、信果是由研教究理而得之果,同時、亦 是修律儀等行所得之果。故凡學佛者,具足信心為必要的條件,所謂:「信為道源功 德母」;佛法如大海,唯信方能入。學佛者具有真正的信心,方為真正的佛子。二、 戒果。此從律儀上所得之果,亦通禪觀等所得之果。如修禪觀成定共戒,修真言成密 戒,修淨土成淨戒,由修行證果而成道共戒。戒極重要,七眾弟子各有應持之戒,尤 其是出家比丘最為完具,其所以與俗人不同者,全在乎戒;其所以能住持佛教者,亦 在乎斯。所以僧眾特殊的性質,皆建築在律儀之上,倘能持戒,即得戒果,得了戒果 ,才可為僧眾而住持佛教,弘揚佛法,為世福田。故出家僧眾對於戒律,應當特別注 意。須知教理通達而無信,則不為佛子;即有信而戒不完具,亦不成住持僧寶。三、 定果。此特別是在禪觀所得之果,但亦通於律儀、真言等所共得的定果,如由戒生定 而得定等。可是、得具足戒,能成僧眾;而得定果,便成賢眾。僧眾和賢眾不同,賢 眾是因伏煩惱而得定,如最低得初禪定,亦能伏了欲界煩惱,乃至得上界定,便可得 入於定位中,更不消說了。故佛法中所明得定,和凡夫或外道不同,凡夫外道或入邪 定得邪通邪見,而佛教中得定,最低限度亦要伏欲界煩惱。故修定得定,為佛教中最 重要的事,如資糧、加行等位中,皆是與定相應。佛法中有內凡位和外凡位,凡修定 得定,皆入於內凡的賢位,與定相應。所以得定為賢眾,僧俗皆同。四、慧果。此中 所謂慧果,乃上來信、戒、定果的果上之果,所以非普通一般人所說的慧,而是聖位 上所得的慧果。最低限度,亦要入見道,得三乘果,證入聖眾。但大乘聖果是在初地 菩薩,而小乘聖果則在須陀洹果。故佛法中研究修講而得果:由信則果,得入七眾弟 子之列;由戒果,則得入住持佛教的僧眾,若無戒果,即無僧眾;由定果,則有已伏 煩惱的賢眾;由慧果,則有斷智德成的聖眾。可是、佛法究竟的目的,是在得慧果, 誠為難能之事!但若為佛教徒連最低的信果都沒有做到,便失去了為僧眾的資格,不 應濫廁僧倫,應自動退僧返俗;否則,須自勵自勉,勇猛精進才可。故為佛子最低限 度,須具有信果,然後依此修習而得戒、定、慧果。所以欲今後的佛教建立起來,須 以這信、戒、定、慧果為目標。然四種都能做到,固不易易,而必須信果與戒果做到 ,方可為世人信仰佛教的證明;即定果或慧果,雖難能完全做到,而亦要有少數人做到、得到方好!因為在四果上都有人做到、得到,纔能建立今後的佛教;否則、佛教 便無從建立,那是何等悲痛的事!所以、既為佛教徒,應生慚愧,發足大心,勇猛精 進毫無畏懼地向前去振作精神!我們試觀現在中國一般的佛教徒,非特慧、定、戒果 沒有做到,即具足信果的亦如晨星碩果。
Hương Liên
故現在的佛教,在世界上,在社會上,須要 重新建立才對!倘現在再不從事建立,則佛教將來在世界上,恐怕就難以生存!雖然 ,若能得到聖果而有真正的建立,則佛教在將來的世界上不患無「放大光明」的一日 ,同時、亦能降伏一切的魔障! 五 佛教之教制 甲 佛教之三寶觀(註四) 1.佛觀 一、依釋迦牟尼佛建立「佛」之根本觀。二、信釋迦牟尼佛確得無上遍 正覺,最高無上。三、毗盧遮那或大日或盧舍那或金剛持等皆為釋迦牟尼大功德聚之 別名,不得視為牟尼以外之他佛。四、他世界之阿彌陀佛、藥師佛或往劫之然燈佛等 ,皆由信釋迦牟尼佛之說而知之者,皆與釋尊平等。五、佛為積三無數劫大行所圓之 極果,不得與流俗所稱為活佛等混同視之。六、佛為出世三乘聖眾中之大聖,人天猶 為凡世,不得與凡世聖哲混同視之。七、佛為法界諸法──宇宙萬有──之遍正覺者 ,亦為教化一切有情令遍正覺者,不得與一神教的創造主宰,及多神教的禍福於人等 迷執之神混同。 2.法觀 一、一切經律,皆源本佛所宣說之聲教,由佛徒歷次結集而成者。二、 佛徒結集佛說,初亦口誦相傳耳,用文字寫成書本,則先後不一時。以佛徒時代不同 ,故小乘與大乘之經律,亦寫成先後有殊。三、信超人天之聖人,必有非常之勝事, 故經律所言不思議事,皆應確信為實事,不得以凡識疑議之。四、諸論及撰述語錄, 皆賢聖佛徒修證有得,宗依佛說而闡揚詮釋者,故今亦可憑佛說及親證而研究決擇之 。五、大乘諸宗之各標其勝,在集中其理解於一念而起觀行,建宗趣行或殊,真本覺 果無二。六、菩薩藏法與聲聞藏法,境行果皆別,然聲聞境行果亦為菩薩所含攝。七 、佛之教法發源於佛及聖眾之無漏智泉,故不得視同其餘出於有漏凡識之教學,但於 餘教學皆可或破或攝以助顯無上義。 3.僧觀 一、勝義僧寶雖在三乘聖眾或賢聖眾,但此土之住持僧寶,必在出家五 眾,尤在苾芻眾。二、他方淨土雖或純一菩薩僧,無有在家出家之別,但此濁土則須 出家菩薩乃入僧寶。三、住世持教之佛教徒團,應依七眾律儀而建立。在家二眾佛徒 雖非全僧,亦非全俗,此為已進三寶之門者,異於隔離三寶之凡俗,故曰近事,為介 於僧與俗之間,可稱為「居俗近僧眾」。受三皈以上及日本之真宗僧、西藏之紅教喇 嘛等,皆攝屬於此。由此中修轉輪王十善行者,攝化民眾,建設新社會,利樂人世。 四、尊敬三乘賢聖僧,彌勒菩薩等雖現天相,亦同大乘聖僧尊敬。五、敬崇出家住持 僧眾,但最低限度,須明佛法大義,信心充足,能持苾芻戒前二篇者,乃認為出家住 持僧眾。六、不知佛法亦無信心且不持戒者,應驅出於僧眾之外,不認其為出家僧眾 。七、由具僧相、僧德、僧學之僧眾,建設佛教清淨幢相之新僧寶,師表人天。
Giới Chánh
 乙 僧教育與僧制(註五) 余在民初已著眼於僧制之整頓,而在民四曾有頓理僧伽制度論之作,民六、民十 四至日本考察各佛教大學,及民十七、十八至歐美各國考察各宗教學院或各大學神學 科之後,尤深知「僧教育」在國家教育制度中之位置,製有國民教育基礎上之僧教育 表,並另為失教僧尼附設補習之校。但關於今後出家與受戒,應先有二義之認清:一 曰、戒級不必與學級一致也。近代中國傳戒所謂三壇戒法,先沙彌戒,次比丘戒,最 後菩薩戒;似乎有三個級程,其實、沙彌戒與比丘戒誠有先後級程關係,而菩薩戒則 七眾均得受之。在家優婆塞夷且得受之,豈有必須受比丘戒後若干年始得受之義哉? 況出家受戒本以比丘戒為完成,故受比丘戒曰受具足戒;然不受比丘戒則不能同比丘事而實行比丘之律儀。故受沙彌戒後,一到可受比丘戒年齡,若志為比丘者,又不應 待五年後乃受比丘戒。至菩薩戒,則或前或後均得受之。二曰、出家年齡應與高中畢 業相銜接也。遵依今之學制,兒童滿足六歲後於第七歲開始入於初小,如是經小學六 年中學六年適為滿足十八歲而入十九歲之始。余意十九歲之始,即可剃度出家,入律 儀院時,即受學沙彌律儀,一學期滿,即正受沙彌戒;進第二期時、即受學比丘律儀 ,四學期滿、即二十歲滿足時,乃正受比丘戒。此既符年滿二十方得受比丘戒之佛制 ,復順高中畢業之年齡程度,而高中畢業生已有擇學擇業之自由,亦不違成人有自由 意志,乃可信仰宗教之義也。 由此余之僧制大綱乃訂有如下之學僧制: 一、年滿十八曾畢業高中自願出家者,得剃度之。 二、剃度後即入於學僧級,其學級分別如左: 一、律儀苑二年:入院時受學沙彌律儀,第一學期中研究及實行持沙彌戒,並修 習懺摩、念誦、歌讚等僧伽禮樂初步之訓練。至第一學期滿──,此時如不願出家可 以還俗──即正受沙彌戒,進入第二學期時受學比丘律儀。從第二學期起至第四學期 止之三學期內,研究及實行持比丘戒以練習僧伽應有之禮樂,並修習關於經律論史之 佛教概論,為一普通僧人必須有之知識能力,及進入普通教理苑應預備之學課,例讀 經律論之文法及梵文字母、藏文初階等。至第四學期滿,──此時如不願出家仍可還 俗──即正受比丘戒,亦即為律儀苑之畢業。此律儀苑之二年,乃出家為僧者必歷之 學程。菩薩戒或前受後受均可。二、大學苑四年:此與大學程度相等,注重研究華文 經、律、論、雜,並習藏文以參考溝通。他若論理學、心理學、社會學、史地學、與 選學佛畫、造像等藝術一種,及選學梵文、巴利文、錫蘭文、緬甸文、暹羅文、泥泊 爾文、高麗文、日本文、安南文、以及英、法、德、意等各國文一種。研梵文等可溯 佛教之古源,而學英文等可開佛教之新流,俱不可疏忽。此由律儀苑畢業者升級而入 ,但律儀苑畢業後可為一通常比丘,不升入此級,亦無不可。三、研究苑三年:此與 研究院程度相等,注重關於佛教教理為一部門之深刻研究,由一部門以貫攝全藏而自 成一系統,此由普通教理苑畢業者升級而入。但普通教理苑畢業後可為助布教師,不 升入此級亦無不可。四、參學林三年:此如注重修持之叢林,為佛法中實際修證階程 ,乃各國學制中所無者。當以親近各修證有得之長老律師、禪師、淨土師、真言師, 以期真修實證為鵠的。此由專精教理苑畢業者升級而入,但專精教理苑畢業後可為正 布教師,不升入此級亦無不可。此級為學僧最終學程,此級學畢,即應弘法利人矣。 比丘菩薩戒,最宜此時受之。 三、自律儀苑畢業,或普通苑畢業,或研究苑畢業,或參學林畢業,皆得進入職 僧級。職僧內分九級,大抵僅律儀苑畢業者,但得為下三級之職僧,任職三十年或四 十年,始得升入德僧;如是乃至畢業參學林者,可為中上四級之職僧,任職二十年或 三十年,即得升入德僧,列表如下: 
Như Huệ
今各處佛教團體紛紛設立,名目繁多,或一地有數個佛教團 體,各不相顧或反相擠;或數省無一個佛教團體,全無所知,或無所為;故速當和合 為一個佛教正信會,同以真正信佛法僧為根本故。誠能各各捐棄其情見各執,合全國 之佛教團體而成為一個同以真正信佛法僧為根本之佛教正信會,向全國各地方為普遍 之設施,則前表所列種種事業之成就,殆非難事。此吾欲掬其誠懇之意,以請願於全 國曾受三皈以上之在家佛子前者也。 但今於此更有須論及者,前列在家佛徒之組織,乃合在家二眾為一團體者,以優 婆塞、夷律儀無別,而既稱在家,日常原各居在家者,到團體中乃因會務或法會等之 臨時聚集,故無須為分部別居之組織。但今多有女居士組成聚居於中之場所者,男居 士亦間有之,若然、則有別居分組之必要。女居士之聚居處、不應住男居士,男居士 之聚居處、不應住女居士,即請比丘或比丘尼臨時來說法授皈依等,亦應以僧居僧寺 ,尼居尼寺,於作法務時臨時蒞止為宜;而尼寺中僧尤不應居住,以免種種弊患。近 時尼寺或女居士場所,每因請比丘主持法事,講授經典而同居其中者,甚為不當;而 女居士會中住一二男居士,男居士會中住一二女居士,皆有不宜也。 復次、表中改良家族一端,有須特殊留意者,即在家男女佛徒,各須努力以造成 佛教化家庭,使其家中自父母、子女以至男女職工等,皆成佛教徒,非萬不獲已不令
非佛教徒在其家內;由此再推及宗親戚眷,擴大教化,所最應注重之在家佛化。一、 勿流於枯寂而感苦悶,應富藝術陶涵之樂趣。二、應不妨廢家務職業而饒益正當生活 。三、導於合理簡要之修養,使增為群服務興味。由此、今有專設在家女佛徒或男佛 教徒之教育者,除以佛法養成其解行兼具佛徒人格外,尤應教以管理家務及職業技能 ,俾有以處身家庭社會間也。頃蒙、藏及錫蘭、緬甸、日本之在家佛教徒,皆已家族 化,故有安穩不拔之基址,而印度之佛教,昔由僅仗寺僧為保持,故遭惡王異教而破 滅;反觀其國之婆羅門教及耆那教等,皆以家族化而仍存續繁熾,此可知在家佛徒應 將家族佛教化之重要也。乃中國之佛教向藉僧寺為軀幹,在家佛徒亦只以仿學出家眾 所行為事,此為佛教不能普及令家族皆佛化之大障礙。今後之在家佛徒,當知其所行 ,應在以十善行改造新家庭新社會也。 丁 佛教制度概述 佛教之有制度,由有佛徒和合傳續而生起,和合相處則有共遵之律儀,傳續相承 則有流通之經像,於是佛塔法藏修寺建立為三寶,而成立佛教住持於世之機體。然原 始蓋祗比丘眾,故有詳亦祗有比丘律儀,比丘廣律實即僧團之組織規制;繼之有比丘 尼眾,亦但為比丘眾附庸,故除特制者外、亦多遵用比丘律;至沙彌、室叉摩那、則 更為未學成之過程耳。
Vạn Phúc
展轉演變,有仍以律儀完整之僧團、住持佛教,若今之錫蘭、 緬甸、暹羅者;有仍僧寺名而變成優蒲塞集團,若今之日本者;有不即大小乘律不離 大小乘律而建為佛寺僧林,若今之中國、西藏者;而在中國近年新興之男女居士林等 ,則更多有在家佛徒集團之成立,由此對於今日中國之佛教:一、在塔寺等建設,主 張暫緩新築而努力修復有關名勝形勝之原有遺蹟,務使清淨莊嚴以起人崇敬,其荒穢 難興者,則折除掃淨,以免招致憎厭。二、寺院除專修淨土供西方三聖,及專修密咒 設壇場儀軌,或普陀等名山專奉觀音等菩薩外,宜但供釋迦佛,以壹其尊信,而清除 向來跡近多神的陋習。三、僧尼寺菴宜擇要保持嚴飾,以供學僧、職僧、德僧之所需 外,其餘寺菴財產以辦補習僧學及辦收淘出僧外各還俗佛徒之小學、中學與農場、工 廠、商店、醫院等,同時、並即組成為在家佛徒之佛教團。四、僧尼應大減其量而極 力提高其質;如前僧教育與僧制中說。尤其尼眾,以能減至極少為宜。五、今後各地 應可多有優蒲塞道場及優蒲夷道場之組立,但除在家二眾總集合之正信會相類團體外 ,其作聚居修學之處者,亦應以僧寺與尼菴分部別居方妥。然於此四眾之分部組織上 ,各地能有一由長老比丘統率領導之四眾總團體,若今佛教會之類,亦為一必需之設 立。六、此後當令在家佛徒愈加通俗化──如不必茹蔬等──並職業化與家族化,使 能以佛教道德建立新家庭、新社會,而令佛化普及人間。七、基於上述之需要,應多 多注意弘揚五乘共教之善因果法,培植人天善業;等而上之,由真有出離世間欲者, 學修三乘共法;真有出世欲及大悲願者,學修大乘法;而特別提倡五乘共法。消化歷 史上拘局各時代、各方域所起大小顯密台賢禪淨等宗派門戶之別,以昌明現代全球交 通中可遍行無阻之釋迦佛法,統一於釋迦之人格及其教化。 六 結論 前述關於教制的一章,差不多連建設的方案也粗具了。而十六卷第十號上的今後 中國佛教的新建設,主張採取日本、緬甸、錫蘭、西藏之所長,以改良中國舊有叢林 的流弊,其意誠美矣,然無以改造中國佛教之本身,則終末由兼採移植而去腐換新。 夫日本所由得成其教義之研究與宣傳及社會事業的開展,乃因其向有各宗派之系統組 織,與寺僧家俗化之富于入世精神。

Không có nhận xét nào:

Đăng nhận xét